最近各年齡層開始登記預約新冠病毒的疫苗施打,到底疫苗施打後,多久會開始產生保護力呢? 如何了解身體是否開始產生免疫反應?
在先前的文章” 疫苗注射後如何產生抗體? 淺談B細胞的免疫反應”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疫苗注射後,需要仰賴體內複雜的免疫細胞活化,才能產生可以對抗病毒的抗體,而且抗體的種類非常多元,並非所有抗體都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就來向各位介紹抗體的種類,以及該如何確定疫苗施打後,是否產生後天免疫反應!
身體產生的抗體百百種,到底哪些才具有保護力呢?
人體中的5大類抗體
抗體是一種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結構上具有兩條輕鏈和兩條重鏈,輕鏈和重鏈各自具有N端的可變區域結構(variable region),以及穩定區(constant region)結構。可變區可以辨識不同的外來入侵抗原,而重鏈的穩定區則決定了抗體的效用與功能,其結構的差異還決定了抗體種類的不同,包括:IgM(μ)、IgG(γ)、IgA(α)、IgD(δ)、IgE(ε)。
抗體的種類介紹如下:
抗體種類 |
多聚體型式 |
半衰期(天) |
位置與功能 |
IgA |
Monomer (血液中) or dimer (消化液) |
6 |
存在於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口水、眼淚、母乳中,使病原體無法從黏膜處入侵、避免感染 |
IgD |
Monomer |
2~8 |
出現在還沒遇過抗原的成熟B淋巴球上,可以活化其他免疫細胞 (basophils及mast cells),進一步活化免疫反應 |
IgE |
Monomer (量最少) |
1~5 |
和過敏原結合,刺激mast cell和basophil cell釋放組織胺,產生過敏反應、可以避免寄生蟲危害 |
IgG |
Monomer (量最多) |
23 |
體內含量最多的抗體,佔80%,是抵抗病原入侵的主要角色;唯一可以穿過胎盤,為胎兒提供被動免疫的抗體類型 |
IgM |
Pentamer or Monomer |
5 |
單體: 出現在B淋巴球表面上。 |
(圖片來源: )
疫苗施打後,要等多久才會產生保護力呢?
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抗體,一般約在接種後2週開始產生保護力。而且要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讓疫苗保護力更持久。
在緊急使用授權的臨床試驗資料顯示,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約7至14天會開始產生保護力。且根據以色列的疫苗施打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尚不清楚。需要留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可能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
什麼抗體才具有保護力?
上一段內容中提到,抗體中的變異區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入侵抗原。因此,若這個抗體的變異區可以抓到病毒的關鍵位置並且阻止病毒入侵細胞,我們就稱之為中和抗體,也就是具有保護力的抗體。
以COVID-19為例,具有保護力,能抵抗SARS-CoV-2病毒的中和抗體,其抗體變異區域必須能抓住新冠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 簡稱S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域,讓新冠病毒無法和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使病毒無法感染人體細胞。如下圖所示:
該如何知道體內是否帶有中和抗體?
要檢測中和抗體及效價,需要在專業的醫療檢驗實驗室進行測試。目前市面上的COVID-19抗體快篩大多為檢測新冠病毒的結合抗體、而非中和抗體,主要的用途是作為疫調使用,確定是否曾遭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並了解身體痊癒情況。而人體在遭受新冠病毒感染後,會自然產生N/S protein抗體,因此疫調用途的新冠病毒抗體快篩,又可分成兩種,分別為偵測SARS-CoV-2病毒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N protein)抗體快篩以及SARS-CoV-2病毒棘蛋白(spike, S protein)抗體快篩。
抗體快篩偵測區域不同,用途也大不相同,千萬別搞錯啦!
市面上只有少部分的COVID-19抗體快篩試劑可以偵測新冠病毒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受體結合位(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可以了解疫苗注射後是否產生有效的後天免疫反應,但無法精確地了解抗體效價(保護力強弱)。
由於新冠疫苗注射後,人體產生的是新冠病毒棘蛋白(S protein)抗體,因此如果是偵測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N protein)的抗體快篩,就無法偵測疫苗施打後所產生的抗體喔!
豐技官網將持續更新資訊,也歡迎各位追蹤豐技部落格,或是豐技的粉絲專頁,了解最新檢測趨勢喔!
作者: 林宇馨 / 豐技生技產品專員
延伸閱讀: